3月10日,我院组织召开2022年度工作部署会,深入传达贯彻中央、省委、市委政法工作会议、新区党工委2022年工作会议,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、全省中级法院院长会和全市法院院长会精神,明确2022年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。同步召开2022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、“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”创建活动动员会、“高效能建设年”暨“三化三型提升年”主题实践活动动员会,对相关工作进行安排部署。
会议由院党组成员、副院长王佳主持,在家院领导,新区纪工委第一派驻纪检组组长,各部门(法庭)负责人,干警代表,人民陪审员、人民调解员和外包团队代表等参加会议。
会议通报了全院2021年度目标考评情况,院领导为先进部门颁发奖牌。
王佳副院长通报2022年1至2月审判执行态势情况,对下一步司法办案工作进行安排部署。
院党组成员、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宿波对“为群众办实事示范法院”创建活动、“高效能建设年”暨“三化三型提升年”主题实践活动作动员部署。一要牢牢把握示范创建重点任务和核心指标,紧盯当前履职主责主业的主要矛盾,以标本兼治缓解人案矛盾为切入点,系统推进、具体落实。二要把示范创建与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相结合,与深化“四位一体”抓办案、促进均衡结案制度机制建设等统筹推进,努力提升司法质量、司法效率和司法公信力。三要将示范创建活动与年度考核、评先选优等相结合,推动相关部门增强担当作为意识,及时将实际工作中的有效创新做法转化为可供推广复制的典型经验。
院党组成员、政治部主任梁旭阳通报2021年全市法院干警违纪违法情况及我院2019年以来相关情况,并安排部署2022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。一要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“关键少数”作用,引导全体干警深学深悟、常学常新。二要多措并举抓实主体责任,认真制定细化年度责任清单,严格落实“四责”协同要求。三要坚定不移深化反腐败斗争,严查问题反映集中、群众反映强烈的司法腐败案件。四要长效治本抓好同向发力,支持派驻纪检组依纪依法履职,放大监督“交叉火力”的叠加效应。
院党组书记、院长罗登亮以《提振信心创佳绩 聚力奋进攀新高 持续推动法院工作再上新台阶》为题作讲话,全面总结回顾建院以来的三年工作情况,围绕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、执法办案的要求提高等深入剖析我院面临的新使命新任务,并对未来三年和2022年的工作进行安排部署。
以“专业化、标准化、精细化”建设为抓手,遵循“拼搏型、创新型、智慧型”发展路径,紧紧围绕“政治领航、质效领先、司改领跑、人才领军、管理领效”的发展前景,增强面向全国的竞争意识、争创一流的使命担当,实现审判执行综合各条线工作全面可持续高质量发展,整体工作在国家级新区(自贸区)法院第一方阵基础上再求突破、走在前列,努力建设“两大服务、司法公信、改革创新、队伍建设、司法管理”五个标杆法院,全面建成“新时代全国一流法院”。
聚焦一流司法业绩,提升司法审判能力
持续提升三大审判能力,推动解决执行难题,努力实现司法办案社会效果、政治效果和法律效果有机统一。进一步优化审判管理,加大流程管控质量评查力度,落实长期未结案件、化解均衡结案等机制,全面实现司法办案目标任务。
聚焦一流司法保障,提升服务大局能力
聚焦公园城市建设,持续强化重点产业保障、深化司法协作、优化营商环境,通过司法大数据分析、开展法治讲座、设立会展巡回法庭,月度分析辖区态势等方式切实发挥法治参谋作用,为党工委、管委会中心工作提供优质司法服务保障。
聚焦一流司法环境,提升司法为民能力
提档升级诉讼服务,深化“双心融合”解纷机制,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司法保护,健全大普法、大宣传工作格局,分步建好“24小时自助法院”,建立完善“首问责任”“一号到底”“一人全程”等便民司法机制,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聚焦一流司法高地,提升改革创新能力
抓好上级部署的重要改革,认真开展四级法院审级职能定位,积极争取支持、健全工作机制,确保改革平稳推进。要抓好自主特色创新工作,持续深化繁简分流机制改革,建立一套与衍生案件治理相应的激励措施和考核机制。积极参与天府中央法务区建设,升级优化“三中心e法亭”。系统梳理电子诉讼改革与无纸化办案运行情况,推动全流程无纸化办案由“全面适用”向“精准适用”过渡。
聚焦一流司法铁军,提升队伍管理能力
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,严格落实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。强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,班子成员和部门(法庭)负责人要切实落实“两个责任”、履行“一岗双责”,积极构建大督察工作格局,织密全院廉洁风险网。强化素能提升和有效管理,推进“铸魂提能”人才培养工程,健全学习培训制度,探索建立专业化审判辅助人员培养、案例创新和培育等机制,不断提升队伍综合能力。
聚焦一流司法建设,提升基础保障能力
要构建抓工作落实的长效机制,认真落实主办责任、限时办结、责任追究、激励奖惩等制度,做到以制度管人、管事、管物、管权。要强化司法资源配置,通过加大基础保障、人员动态微调、案件动态调整等方式,促进人岗相适、人案相配。要优化目标考评模式,加强工作业绩评估、个人激励评价,加重平时考核和负面清单管理,进一步健全科学合理、符合实际的目标考评体系。